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礦山醫療救護平臺
可行性論證報告
二零零五年七月
地址:北京海淀區復興路47號天行建大廈302室 郵編:100036
電話:(86)10-51922258 傳真:(86)10-51922268 網址:www.med263.com
Add: 302 Room, TianXingJian, No. 47 FuXing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 100036 China
Tel: (86)10-51922258 Fax: (86)10-51922268 www.med263.com
工程名稱: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礦山醫療救護平臺
申請單位: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礦山醫療救護中心
工程負責人: 盧智利
通訊地址:北京朝陽區西壩河南里29號
郵政編碼:100028
聯系電話:(010)84510564
傳 真:(010)84512685
申請日期:二零零五年八月
目錄
1. 引言 1
1.1 概況 1
1.2 國家局礦山中心職責 1
1.3 國家局礦山中心專家組/醫療救護隊伍 1
2. 核心技術 1
2.1 軟件技術 1
2.2 網絡技術 1
2.3 醫學影像處理技術 2
2.4 音視頻壓縮 3
3. 遠程醫療 3
3.1 醫療衛生系統的特點和視頻通訊需求 3
3.2 遠程醫療的歷程與展望 4
3.2.1 國外遠程醫療發展概述 4
3.2.2 國內遠程醫療發展概述 5
3.2.3 遠程醫療前景展望 5
3.3 實施遠程醫療的意義 6
3.3.1 充分利用現有的醫療資源 6
3.3.2 提高礦山事故急救水平 6
3.3.3 合理利用外院資源 6
4. 礦山醫療救護平臺目標 7
4.1 總體目標 7
4.2 分階段目標 7
4.2.1 遠程醫療系統 7
4.2.2 整合遠程醫療和醫院現有系統 7
4.2.3 醫療數據的統計分析 7
5. 礦山醫療救護平臺總體方案 8
5.1 實施原則 8
5.1.1 系統考慮、總體規劃、逐步實施、力求實效 8
5.1.2 充分利用已有軟硬件資源,保護原有投資 8
5.1.3 采用先進成熟技術,不做重復開發 8
5.2 總體結構和主要功能 8
5.2.1 系統網絡組網圖 8
5.2.2 礦區醫療會診中心系統組成圖 10
5.2.3 數據中心服務器及存儲系統 10
5.2.4 礦區醫療會診中心 11
5.2.5 實時音視頻會診系統 11
5.2.6 遠程會診/培訓系統終端 11
6. 礦山醫療救護平臺實施計劃 12
6.1 進度計劃 12
6.2 投資計劃 12
7. 與HIS/PACS的融合 13
7.1 融合簡介 13
7.2 醫療信息交換標準HL7(Health Level Seven)介紹 13
7.3 HL7信息傳輸格式介紹 13
7.4 HL7接口引擎 14
7.4.1 產品描述 14
7.4.2 功能模塊 15
7.4.3 使用方式 15
7.4.4 使用邏輯結構圖示 15
7.4.5 醫療機構內部HIS與PACS整合——流程解析示例 15
7.5 HL7擴展能力 16
8. 組織單位和人員 17
1. 引言
1.1 概況
<介紹一下國家局礦山醫療救護中心成立時間,背景。>
<介紹煤炭總醫院當前的情況以及科研醫療實力情況>
1.2 國家局礦山中心職責
<介紹一下國家礦山救護中心職責>
1.3 國家局礦山中心專家組/醫療救護隊伍
<專家組隊伍介紹>
2. 核心技術
礦山醫療救護平臺以遠程醫療技術為核心的礦山緊急救援體系的一部分,完善礦山應急救援機制。它是一個復雜的綜合系統平臺,需要網絡通訊技術、計算機軟件技術、音、視頻壓縮技術、醫學影像處理技術等眾多先進技術的支持。
2.1 軟件技術
遠程會診咨詢是一種現實需求,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醫療和保健成為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一個新的重要指標,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技術、成本、信息的共享機制和人們的傳統觀念極大的制約了遠程醫療的發展,現在我們充滿希望的看到所有這些瓶頸環節都在被時代的發展一一突破。IT技術發展、電信業務的拓展、統一的國際標準體系建立、人們逐漸的習慣了生活在充滿互聯網的世界里,所以這一切都為遠程醫療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2.2 網絡技術
何謂網絡?利用通信線路將分散在各地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連接起來,按照一定的通信協議實現資源與數據的共享,這樣一個計算機的集合稱為計算機網絡。
1983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提供巨資,建造了全美五大超級計算中心。為使全國的科學家、工程師能共享超級計算機的設施,又建立了基于IP協議的計算機通信網絡NFSNET。最初的NFS使用傳輸速率為56Kbps的電話線通信,但根本不能滿足需要。于是NFS便在全國按地區劃分的計算機廣域網,并將他們與超級計算中心相連,最后又將各超級計算中心互連起來,通過連接各區域網的高速數據專線,而連接成為NSFNET的主干網。1986年,NFSNET建成后取代了ARPA 網而成為互聯網的主干網。期以ARPANET為主干網的互聯網只對少數的專家以及政府要員開放,則而以NFSNET為主干網的互聯網向社會開放。
到了九十年代,隨著電腦的普及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迅速地商業化,以其獨有的魅力和爆炸式的傳播速度成為當今的熱點。商業利用是互聯網前進的發動機,一方面,網點的增加以及眾多企業商家的參與使互聯網的規模急劇擴大,信息量也成倍增加;另一方面,更刺激了網絡服務的發展。互聯網從硬件角度講是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互聯網絡,它連接了全球不計其數的網絡與電腦,也是世界上最為開放的系統。但這并不確切, 它也是一個實用而且有趣的巨大信息資源,允許世界上數以億計的人們進行通訊和共享信息。互聯網仍在迅猛發展,并于發展中不斷得到更新并被重新定義。
正是網絡的飛速發展才使遠程會診成為可能,正是網絡的不斷發展才使遠程會診不斷發展。
2.3 醫學影像處理技術
隨著醫療器械的不斷發展,油然而生醫學影像處理技術,也就是眾所周知的PACS技術,而且與網絡同步發展出現了DICOM標準。
單純PACS的基本功能是幫助醫院簡化和加速醫學影像的顯示、歸檔和共享使用,至少可以滿足醫生的以下幾種應用需求:
1). 醫生通過PACS系統的顯示和診斷模塊,對病人的醫學影像進行顯示、處理和診斷。這樣可以使醫生突破膠片的局限,對病人的影像進行全方位的處理和觀察,以便得出更準確的診斷結論。
2). 院內借閱和多科室會診系統,使醫生們可以在各自的辦公室里對某個病人的多重醫學影像實施共同診斷。
3). 基于Internet以讓醫院以外的病人或醫生對醫院內部允許訪問的病人影像資料進行遠程訪問,以便進行遠程會診和遠程教學。
在DICOM標準中詳細定義了影像及其相關信息的組成格式和交換方法,利用這個標準,人們可以在影像設備上建立一個接口來完成影像數據的輸入/輸出工作。
從1995年開始,醫學影像設備的生產商(主要是美國電子制造業協會NEMA的會員)與DICOM標準的潛在用戶(主要是美國放射學會ACR的會員)聯合起來著手建立起這個標準,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還得到了全球范圍內其他標準化組織和保健機構的參與支持,這種廣泛的合作最終保證了DICOM標準的成功。現今,DICOM標準已經發展到了DICOM 3.0版本。
正是DICOM 標準的產生,使得醫療設備之間、醫療設備與計算機進行通訊,獲取醫療設備的數據進行再次影像處理、備份醫療設備數據成為可能。
2.4 音視頻壓縮
3. 遠程醫療
3.1 醫療衛生系統的特點和視頻通訊需求
遠程醫學(Telemedicine)從廣義上講是使用遠程通信技術和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提供醫學信息和服務。它是網絡科技與醫療技術結合的產物,它通常包括:遠程診斷、專家會診、信息服務、在線檢查和遠程交流等幾個主要部分,它以計算機和網絡通信為基礎,實現對醫學資料和遠程視頻、音頻信息的傳輸、存儲、查詢、比較、顯示及共享。
從狹義上講,是指遠程醫療,包括遠程影像學、遠程診斷及會診、遠程護理等醫療活動。遠程醫療在國外的發展已有四十多年歷史,在國內雖然只有十多年的發展時間,卻也逐漸跟上了世界上的前沿技術,顯示出了良好的發展前景。
遠程醫療系統應能與其他數字醫療系統有機的整合在一起,協同工作。同時具備整體性和分散性:既可以在一個省或地市的大部分醫院統一采購,實施遠程醫療系統,組建大規模的遠程醫療網;也可以三兩醫院或學術機構自發采購,實現互連,進行會診或培訓。
注重實用性,除了遠程會議以外,遠程培訓、遠程會診、疫情匯報和學術交流等其他形式的應用更多一些。
需要諸如圖文共享,幻燈片存儲發送,交互式電子白板注釋等更豐富的多媒體數據功能。
對音、視頻質量和通信的可靠性、穩定性的要求較高,尤其是用于遠程會診時,對視頻圖像的質量要求更高。
網絡環境相對復雜:在國家級、省級、醫學院或研究機構往往有自己的專網和豐富的帶寬資源,在地市級或縣級醫療機構則沒有自己的網絡,需要租用電信部門如ADSL、ISDN等通訊速率較低網絡。針對不同的網絡環境,需要不同的產品和解決方案。
醫療衛生系統的視頻會議系統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應用,例如:專家會診、遠程培訓、醫院探視、行業會議、行政管理會議(疫情應急指揮、疫情匯報及通報)、遠程診斷以及交互式公眾教育等等。
3.2 遠程醫療的歷程與展望
3.2.1 國外遠程醫療發展概述
50年代末,美國學者Wittson首先將雙向電視系統用于醫療;同年,Jutra等人創立了遠程放射醫學。此后,美國相繼不斷有人利用通訊和電子技術進行醫學活動,并出現了Telemedicine這一詞匯,現在國內專家統一將其譯為“遠程醫療”。
第一代遠程醫療
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遠程醫療活動被美國人視為第一代遠程醫療。這一階段的遠程醫療發展較緩慢。從客觀上分析,當時的信息技術還不夠發達,信息高速公路正處于新生階段,信息傳送量極為有限,遠程醫療受到了通信條件的制約。
第二代遠程醫療
自80年代后期,隨著現代通信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一大批有價值的項目相繼啟動,它代表了第二代遠程醫療,其聲勢和影響遠遠超過了第一代技術。從Medline中所收錄的文獻數量看,1988--1997年的10年間,遠程醫療方面的文獻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在遠程醫療系統的實施過程中,美國和西歐國家發展速度最快,聯系方式多是通過衛星和綜合業務數據網(ISDN),在遠程咨詢、遠程會診咨詢、醫學圖像的遠距離傳輸、遠程會議和軍事醫學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
美國的遠程醫療雖然起步早,但其司法制度曾一度阻礙了遠程醫療的全面開展。所謂遠程僅限于某一州內,因為美國要求行醫需取得所在州的行醫執照,跨州行醫涉及到法律問題。德克薩斯州的跨州行醫就曾引起國內的爭論。現在這種法規政策有所改善。而在軍隊,這種情況就不存在,所以在一段時間美國的軍用遠程醫療系統得到了良好的發展。
90年代后期,民用的遠程醫療系統得到了較為實質性的發展
第三代遠程醫療
第三代遠程醫療的時代正在向我們走來,第三代遠程醫療的鮮明特征將有以下三個:
通過公眾通訊網提供服務;(入口變得容易)
提供瘦客戶端,到桌面的服務;(維護變得簡單)
全面發展,成熟的項目商業化;(動機變得單純)
3.2.2 國內遠程醫療發展概述
我國的遠程醫療開始相對較晚,但發展很迅速,作為遠程醫療的核心技術的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數字化醫療設備技術、醫院信息化管理技術都達到或接近了國際先進水平,與此同時這段時間的發展歷程,也積累了多種遠程醫療模式的發展經驗和教訓。中國十多年的遠程醫療發展大概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 嘗試發展的階段
個例性的通過一些遠程的手段達到會診咨詢的目的是這個階段的主要特征,從1986年的廣州遠洋航運公司的電報跨海會診,到1988年解放軍總院與德國的神經為可的遠程病例討論,再到1995年由北
|
|